羊腿游戏:那些年我们一起“拐”过的时光
还记得小时候,每当放学后,小伙伴们就会拿出各自珍藏的羊腿游戏道具,欢声笑语地开始一场场精彩绝伦的“拐”战。如今,岁月如歌,那些年我们一起“拐”过的时光,仿佛就在昨天。

羊腿游戏,又称羊拐、羊髀石、羊拐子等,是我国民间流传已久的一种传统游戏。它以羊腿关节处的一块骨头为道具,经过简单的加工,便成为孩子们手中的宝贝。这款游戏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反应速度,更承载着无数人的童年回忆。

羊腿游戏,玩法多样,乐趣无穷。最常见的玩法有“吃羊拐”、“歘羊拐”、“打羊拐”等。

“吃羊拐”是一种考验眼力和手速的游戏。玩家需要将五个羊拐撒在桌上,然后迅速挑选一个当“仔头”,将其抛向空中。在“仔头”落地前,用一只手迅速从剩下的四个羊拐中挑选一个,接住“仔头”。这个过程需要眼疾手快,稍有闪失,就会“坏了”或“死了”。
“歘羊拐”则是一种技巧性很强的游戏。玩家需要将四个羊拐撒在桌上,然后用手迅速将它们翻起,形成一种独特的图案。这种图案有固定的名称,如“坑”、“肚”、“耳”、“眼”等。玩家需要记住这些图案,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翻动,以获得更高的分数。
“打羊拐”则是一种竞技性很强的游戏。玩家需要将羊拐立在地上,然后抛出一个羊拐去打它。如果打中,羊拐便归玩家所有。这种游戏考验的是玩家的力量和技巧。
羊腿游戏,不仅玩法多样,而且地域特色鲜明。在东北,有一种叫做“歘嘎拉哈”的游戏,与羊腿游戏类似,但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。在新疆,孩子们喜欢玩一种叫做“乌须克”的游戏,也就是羊髀石。而在宁夏,则有一种独特的“吃羊拐”玩法,只有两个羊拐,却同样充满乐趣。
羊腿游戏,不仅是一种游戏,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。它见证了我国民间文化的繁荣,也承载着无数人的童年记忆。如今,随着科技的发展,孩子们的游戏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,但羊腿游戏依然在一些人心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。
在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,东北特有的游戏——欻嘎拉哈大赛展示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。参赛者以45岁为界,分为中老年组和青少年组。比赛现场,参赛者们将口袋嗖地抛起,眼睛盯着口袋的方向,手在桌子上凭记忆麻利地翻起嘎拉哈,口袋即将落下时,又稳稳接住。随着口袋的起起落落,围观的人群中响起叫好声和鼓掌声。
羊腿游戏,虽然已经不再是孩子们的主要娱乐方式,但它依然在一些人心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。那些年我们一起“拐”过的时光,已成为我们宝贵的回忆。让我们珍惜这些传统游戏,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