疫情游戏充值,家长维权困境与未成年人保护挑战

小编

最近这段时间,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,被疫情这个“大怪兽”困在家里,只能靠玩游戏来打发时间呢?不过,你知道吗?有些小朋友在玩游戏的时候,竟然偷偷充值了好多钱,这让家长们既心疼又无奈。今天,我就来和你聊聊这个话题——疫情下的游戏充值风波。

熊孩子“氪金”,家长头疼不已

疫情期间,孩子们不能出门,只能在家上网课或者玩游戏。这不,贵州的付女士就遇到了这样的麻烦。她的9岁儿子小宇迷上了一款手机游戏,竟然偷偷用外婆的手机充值了1500多元。付女士发现后,立刻联系游戏公司退款,但对方却以各种理由推脱。

其实,付女士的情况并不少见。据中国经济网报道,近年来,未成年人游戏充值引发的纠纷屡见不鲜。家长们纷纷表示,孩子们在游戏中充值,就像“熊孩子‘氪金’”一样,让人防不胜防。

法律护航,退款有望

那么,面对这种情况,家长们该怎么办呢?其实,法律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保障。

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第十九条,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,其超出年龄、智力范围的消费行为需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追认,否则无效。这意味着,如果孩子们在游戏中充值,家长们可以依法要求退款。

2020年5月15日,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《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(二)》,其中明确指出,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未经其监护人同意,参与网络付费游戏或者网络直播平台打赏等方式支出与其年龄、智力不相适应的款项,监护人请求网络服务提供者返还该款项的,人民法院应予支持。

所以,家长们不必担心,只要依法维权,退款还是有希望的。

企业责任,守护未成年人

当然,除了法律保障,企业也应该承担起责任,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。

比如,北京龙威互动科技有限公司在付女士的儿子小宇充值后,就拒绝退款。但根据国家网信办2023年8月2日公布的《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(征求意见稿)》,企业应该全面升级青少年模式,推动模式覆盖范围由APP扩大到移动智能终端、应用商店,实现软硬件三方联动,方便用户一键进入模式,为未成年人营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。

此外,企业还应该加强对未成年人充值行为的监管,比如限制未成年人充值金额、设置风险提示等,以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。

家长监护,关键在于防范

家长们也要提高警惕,加强对孩子的监护。

首先,要保管好支付密码,防止孩子偷偷充值。其次,要和孩子沟通,了解他们在游戏中的消费情况,及时发现异常。再次,要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,让他们明白,游戏只是娱乐,不应该成为负担。

疫情下的游戏充值风波,需要家庭、企业、法律等多方共同努力,才能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。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,守护孩子们的成长吧!